台灣彩妝史|1940年代的台灣女性身處物資匱乏,低潮中示範了匱乏不是不愛美的藉口

1940台灣彩妝歷史

文章重點

  • 關於1940年代
  • 台灣1940年代的美是屬於內斂式的性感
  • 台灣1940年代的髮型趨勢
  • 台灣1940年代的流行趨勢
  • 台灣1940年代的彩妝趨勢
  • 台灣1940年代的外來彩妝品
  • 台灣1940年代的奢侈文化
  • 台灣1940年代的穿搭趨勢
  • 台灣1940彩妝潮流|總結

1930年代,當時的台灣受到西方文明思潮巨大的衝擊,同時西方先進娛樂也被引進台灣,讓台灣逐漸形成新的都市流行文化,然而這樣輝煌的時代卻在中日戰爭後成為絕響。1940年代受到戰爭影響,彩妝時尚也連帶受到極大的影響。

接下來就讓小編介紹1940年代台灣女性的妝容特色!

關於1940年代

送走了輝煌華麗的1930年代,迎來1940年代,臺灣在此時期,從前期的日本統治,變成由中華民國代表同盟國軍事接管,讓臺灣進入「經濟困頓的年代」。

然而這時期的政令禁止化妝品奢侈品進口,連帶也不准公務員等上班使用化妝品,日子再怎麼苦,愛美是人的天性,愛美仍舊是每天要做的功課,台灣女性在兩種不同政權統治的夾擊下,還是誕生了新的彩妝風格。

台灣1940年代的美是屬於內斂式的性感

台灣彩妝史 台灣1940年代的美是屬於內斂式的性感

圖片來源

 

1940年代,台灣這時期受到長期戰亂的影響,也受到日本流行的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又回歸「樸實、簡單」。

化妝當然以「自然」為原則,比較強調艷麗且飽滿的唇部線條,然而眼線和眼影不受到重視眉毛則流行自然彎曲且柔和的眉型

整體來看,1940年代的美是屬於內斂式的性感,然而彩妝在二次大戰戰後時期的發展幾乎呈停頓狀態,尤其1947年 2月18日台灣開始實施「新生活運動」,與中國國內社會所推展「克難勤儉」、「避免奢華」的觀念相互結合。

台灣1940年代的髮型趨勢

1940s hairstyle 台灣彩妝史

圖片來源

這時期流行的髮型,1940年代的髮型比較具有親和力,感覺較溫馨、自然,與彩妝搭配的恰好,比1950年代流行的刮髮顯得柔和許多。1940年代的代表髮型當然就是波浪大卷:到了中期抗戰結束,美國文化持續影響台灣,中長髮搭配大波浪捲髮這款有層次感的髮型就開始流行起來。

台灣1940年代的流行趨勢

台灣彩妝史

圖片來源

隨著台灣由中華民國代表同盟國軍事接管,國民政府從1946年開始加強台灣民眾建立「中國文化」的意識,另一方面也要快速去除台灣民眾的「日本文化」意識,包括禁止中等學校使用日語、新聞雜誌報紙之日文版一律廢止、取締日式廣告、日文書刊及電影管制等,尤其政府抑止日本刊物,連帶讓日本流行服飾雜誌在台退出,相反地,美國英文版服裝雜誌以及內容帶有少許服裝流行報導的香港電影雜誌取而代之,奠定了台灣流行文化往後學習美英、香港的風潮。

台灣1940年代的彩妝趨勢

至於報紙的化妝品新聞報導在1940年代後期相當稀少,除了在物價公告之內有牙膏、肥皂等民生用品的價格表之外,化妝品廣告則以肥皂、牙膏、明星花露水較多,蝶霜和克司玲香粉的活動廣告也有幾篇。

1940年後台灣的傳統化妝品分成兩類,一類是之前介紹過的香粉,另一類則是在大陸製造的化妝品,因跟隨國民政府來台,連帶把廠房、設備、製造技術帶來台灣。

台灣1940年代的外來彩妝品

1940年代的外來彩妝品代表為何?

明星花露水

台灣彩妝史 明星花露水廣告

舞蹈明星羅麗小姐說:「我最喜用明星花露水洗澡洗臉,用點明星花露水,使我周身芬芳,久久不散。」(Source:1963年5月發行之《遠東畫報》第八期插頁廣告,昌增勳攝。)

談到外來的化妝品,明星花露水相信大家非常熟悉,由上海中西大藥房董事長周邦俊醫師參考《中華藥典》一書,以酒精加上玫瑰、茉莉等多種花香精調配而成花露水在1907年誕生,明星花露水最初問世時,定位為女性使用的香水,但因其酒清濃度高,亦常被用作醒腦、祛臭、止癢、消毒、醒酒。

蝶霜

台灣彩妝史 無敵牌蝶霜

圖片來源

相較之下,蝶霜這款外來化妝品就顯得比較陌生了,但是1918年誕生的化妝品就是以「電影皇后」胡蝶的名字來命名,名聲更是響亮,至於製造蝶霜的上海家庭工業社,

當時的廣告文案頗有今日微電影的影子:「黃女結婚未久,丈夫對之愛情已薄。鄰有李女,婚已十年,夫婦仍如膠漆。一日,黃女走訪李女,問其故。

李女曰:『姊結婚後毫不修飾,我則不然,每日必搽無敵牌蝶霜,故能容光如新,雖結婚已久,愛情未嘗稍異。姊以後倘能每日搽用無敵牌蝶霜,則夫婦間愛情必能恢復原狀矣。黃女如其言,夫婦相愛如初。』

圖片來源

台灣1940年代的奢侈文化

台灣在二戰後因為國民所得偏低,大家沒有多餘的錢,也無力購買化妝品,最多也只買像是粉餅之類的化妝品,化妝品變成了奢侈品,保養皮膚就使用肥皂、面霜等用品,結婚、宴會等特殊場合才會用到口紅、胭脂、香粉等彩妝。

放眼望去只有達官貴族才有財力使用化妝品,到了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其中隨之而來的上層階級貴婦、軍眷、官員妻女將過去在大陸的奢侈生活帶到台灣,台灣社會開始流行「香港風」、「上海風」,外省貴婦不理會政府倡導的節樸活動,依舊做臉、化妝、修眉、美容手術、髮型設計等。

台灣1940年代的穿搭趨勢

日治時期在苗栗中港溪合影的女學生與小孩。Source:意象.台灣影像資料庫

至於這時期的服裝,1940年代前期,台灣女子學校女學生的服飾為「水手服」與「燈籠褲MONPE」,水手服最初引入台灣時,不管冬季夏季,水手服下身搭配百褶裙,直到1940年代左右,為了因應戰爭可能有的勞動,才開始有了褲裝的搭配,因此來自北海道的「燈籠褲MONPE」,變成規定的服裝之一。

「MONPE」一開始是北海道婦女農作時的穿著,因為會將上身的和服紮入褲中,以至於臀部刻意作的寬鬆,看起來圓鼓,才會得到「燈籠褲」的名稱。但台灣女學生的上身並不會搭配和服,大多是搭配洋服,因此裁製時更偏向西褲的方式,1940年代制服照片中的MONPE為了因應戰爭,所以大多是黑色或類卡其色為主,可早期一些的宿舍照片中,可看見花布或是色彩鮮豔的MONPE。

女學生當時流行穿現在俗稱的「娃娃鞋」,但大多在都市的學校,一般及貧苦家庭的女學生幾乎都是赤足。直到戰爭後期,因物資缺乏,才開始有人穿木屐、布鞋等。

台灣1940年代的穿搭前期

圖為日據時約1940年,朴子一帶的婦女在私人的裁縫班學習做衣服

圖片來源

男士穿著西裝,女性穿著洋服則為前期風景,1940年2月由國民精神總動員台北州支部發起的「本島婦女服的改善運動」,把傳統服修改為中西合併的服式;此外,日本殖民政府也規定戰時簡便的男女服式。

男用服有國民服甲、乙兩種,均係軍服型態,女用服則為短上衣配燈籠褲等。1940 年代後期,女性服飾的中式服以「旗袍」為主,以「上衣下裙」為次;西式服包括「洋裝」與「套裝」及大衣款式仍盛行。

然而在1930年代流行的旗袍,到了1940年代前期,隨著戰爭越演越烈,穿旗袍成了禁忌,直到1943年末才真正消失,然而消失一段時間後,到了台灣光復,許多台灣人重新開始穿旗袍。

而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旗袍的剪裁逐漸追隨洋裝的腳步而趨於緊窄。可是1947年爆發了二二八事件,隨著各地清鄉與傷亡慘重,本省人與外省人的隔閡也逐漸加劇,一時之間台灣人很少穿旗袍。

到了1949年,國民政府大舉撤退至臺,由於中國女性普遍穿著旗袍,才又再度流行。

台灣1940年代的穿搭後期

1940年代旗袍的樣式逐漸縮短,趨向簡便形式,衣長、袖長都大大縮短,旗袍長度縮短至膝蓋、小腿處,領高也減低,夏季多穿無袖,省略煩瑣的裝飾,趨向簡樸、素雅的旗袍。

蔣宋美齡女士更是帶動了旗袍的流行,她在1940年代常穿藍色系陰丹士林布旗袍、腳穿布鞋,成為「新生活運動」的象徵。

已故的台灣攝影師鄧南光先生在1940年代拍攝的一系列酒家女照片,鏡頭下的她們都身穿旗袍,旗袍在當時算是高貴的服裝,只有有錢人才穿得起,可見除了貴婦和有工作掙錢的女工,酒家女也是另一群有雄厚財力的族群,能穿得起旗袍、購買化妝品。

台灣1940彩妝潮流|總結

經過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出1940年代跟其他年代比起來,可以說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以1945年為分水嶺,前面五年是日本統治,後面五年換成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所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政府統治,臺灣女性的服裝從日式變成中式,化妝品退燒,在這黑暗時期,戰爭破壞昔日的繁華,戰後又面臨統治權急遽翻轉。

在大時代的動盪中,1940年代的彩妝時尚雖不突出,但也卻是無可奈何地配合當時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