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台灣受到長期戰亂的影響,也受到日本流行的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回歸樸實單,化妝當然以自然為原則,彩妝發展在二戰戰後時期幾乎停頓。
關於1950年代
1950年代雖然仍處於貧窮的情況,一般老百姓生活水平談不上富裕,但還可以過得去,既然過得去,彩妝還是不能少啊!接下來就讓小編介紹1950年代台灣女性的妝容特色!
台灣1950年代的彩妝趨勢
1950 年代的彩妝主流是「樸素」的臉孔,當時臺灣國內美保產業起步緩慢,再加上1951年4月12日行政院頒布「禁止奢侈品買賣令」,明文規定不得從國外進口、銷售化妝品與肌膚保養品。
只有公告內的台灣本土化妝品公司所製造的國產化妝品才能合法販售,加上此時開始推行髮禁、矯正婚喪喜慶鋪張惡習、教職員服裝規定禁奢侈,社會風氣不鼓勵此道,使得化妝這事被貼上「虛榮」標籤。
儘管後來1954年開徵化妝品貨物稅,不過走私化妝品、假貨、水貨還是盛行,少數酒吧女郎和舞女進入美軍顧問團,會帶出美國來的化妝品。
儘管如此,這時期的女性還是要化妝!化妝強調「五官分明」,注重修容作用,50年代女性模仿明星,重視眼部彩妝,眼部就用睫毛液、眼紅、眉筆,眉峰略往外至眉尾微上揚,非常重視上眼線,在眼尾呈現誇張上揚,流行假雙眼線,就是以眉筆加畫出一道「人工雙眼皮」。脣型則崇尚大且豐滿,脣膏色彩有橙色及啞光色,上唇線勾翹,眼影的色彩流行藍色、綠色及咖啡色,色彩彩度較高。
台灣1950年代的髮型趨勢
當時女性的髮型,深受西方流行的款式而隨之變化。燙捲髮最時髦,其中又以多為中長髮搭配中捲度紋理的「圓蓬型」為當時最具代表的流行樣式,高層次不對稱的以及蓬鬆逆刮的髮型也開始跟著電視文化流行起來,其中最具代表的當然就是赫本頭。
奧黛莉‧赫本是1950年代的代表巨星,而她帶起來的「赫本風格」引領了流行,赫本頭是她演《羅馬假期》的髮型,該片在台灣上映,創造票房紀錄,也連帶引起許多女性開始模仿剪赫本頭。
台灣1950年代的穿搭趨勢
唐鎮1950年代照片。典藏者: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數位物件典藏者: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發佈於《開放博物館》
1950 年代本時期以「港風」最為盛行,最時尚之區就屬「台北」,而外省女性更是過度追求奢華:十幾雙鞋還不夠、旗袍洋裝外套大衣等有數十套、脂粉香水都要用外國貨,她們更是影響本省女性原本的儉樸習性,本省女性也開始濃妝豔抹,學著燙頭髮、穿旗袍、抹脂抹粉。「A 字裙」款式的洋裝、套裝,以及旗袍為這時期的代表服裝。女鞋以「涼鞋」、「尖頭高跟鞋」為當時的流行款。
除了外省女性、從事色情行業的女性有雄厚財力購買化妝品,這時期職業女工的出現也成了第三消費族群,起因1950年代中期,臺灣從農業轉向工業化,許多農家女孩為了減輕家計,犧牲升學機會,到大城市工廠當女工,她們踏入職場,一拿到薪水,就盤算要購買衣裙化妝品,也改穿西式花衣服,腰間紮玻璃皮帶,穿起絲襪,手上提包包,追求美麗的容顏。
台灣1950年代妝容文化概況
此時期的美妝情報無非就是婦女間口耳相傳、交流訊息,女孩看大人化妝,自己跟著模仿,或是婚慶典禮經驗者之間交流,報紙上關於美容的報導從民眾來發表,到後來由美容師主筆寫專欄,或是翻譯國外美容風潮的資訊。
現在商展有穿著清涼的show girl吸引眾人目光,其實從1950年代開始,當時的台灣社會已出現「商展小姐」這種職業。
商展小姐
圖片來源:作者:余如季。商展小姐選拔與勞軍。典藏者:余立。發佈於《開放博物館》
1959年的國產商品展覽會中展示襯衫、香皂、奶粉等與日常用品,當時商展的重頭戲是參觀民眾票選商展小姐。
當時設攤的廠商會雇商展小姐,廠商還會特別替人氣旺的商展小姐辦粉絲簽名會。商展小姐穿的不是旗袍就是裙長過膝洋裝,儀表要端莊大方,更常強調「品行優良」、「溫柔有禮」等內在特質,可以從中發現1950年代社會對女性的審美觀,除了外表,更重視「道德」與「內外兼修」的概念。
職業婦女
由此可知這時期的審美觀強調女性美在於風韻,後天缺陷可靠化妝彌補。生活上的化妝,職業婦女的服裝要簡單大方,粉底、口紅、腮紅適量,勿用假睫毛與濃眼膏;婦女則依皮膚本質選擇適合的粉底,面頰塗上胭脂,依照髮色搭配適合的口紅。
「婦女生活」的一篇文章寫到「太陽眼鏡妝」:先塗抗曬的面膏,然後上色彩明淡的粉,乳液塗完後再撲粉,腮紅可有可無,適時搭配口紅。
台灣1950年代彩妝美容聖品
古早美容產品在這時期大受歡迎,「中藥行」成為當時台灣女姓最常造訪的保養品店:茯苓、石膏、龍骨、寒水石、白芷、細辛、石燕子、薄荷腦、冬青油、鹽等製成的牙粉、八白散、玉容方。
比較「親民」的美容產品則有「糯米粉面膜」,就是把糯米粉、蜂蜜、食用油和水依一定比例混合;另一種則是玉肌散,中藥成分和水混成糊狀即可使用,據說經常用可淡化雀斑。
肥皂
除了中藥,這時期的美妝品就不能不提「肥皂」,因為肥皂是當時一般民眾常用的美妝品。
老牌子的「美琪肥皂」於1943年誕生,1949年美琪肥皂廠遷至台北經營,美琪藥皂有著潔膚和抑菌的功效,對於背部或胸口容易長痘痘、粉刺的人來說根本是救星。
至於老牌子南僑,1952年南僑化工以高壓熱製機器製造肥皂,「南僑肥皂」上市。
1957年起,天香化工檸檬型之「天香檸檬香皂」深受喜愛,而榮豐的「百鹿黑砂糖香皂」、益豐的「蜂王黑砂糖香皂」及盛香堂的「櫻桃黑砂糖香皂」,使市場颳起一陣「黑砂糖香皂風」。
1950年代中晚期,業者紛紛推出混合多種香味的香皂,而中光率先推出風行國外的「冷霜香皂」。
白熊脂
另一種經典款的美妝品就是白熊脂潤膚霜:1920年代創立,從日本時代承傳,含硬脂酸、綿羊脂、甘油等,主要功效就是滋潤保濕,滋潤度非常好又不悶。
有最美歐巴桑之稱的美鳳姐在《女人我最大》上曾推薦白熊脂,引起大批網友開始討論,一大罐的價錢約80元到100元不等,便宜之外,抹一下有乾涸情形,以體溫熔融就會在手上化開,開始有油脂感,同時控油與鎖水,並不油膩,所有膚質都可輕鬆使用,其吸收快的特性,也可以拿來當作護手霜。整體說來古早面霜多為此類型,羊毛脂常做為鎖水保濕的來源。
台灣1950年代彩妝品牌
鳥仔牌(百雀羚霜)
至於百雀羚霜經典美妝品,俗稱「鳥仔牌」,由周和平先生於1931年創立,成分是純天然蜂臘,不含防腐劑、介面活性劑,高吸收特性提供肌膚溫和無刺激性的滋潤,於表皮形成保護膜,防止水分流失,避免肌膚粗糙乾裂,是保養皮膚的聖品。
資生堂
美妝品牌就得提到資生堂,源自日本的美妝老牌於1957 年在台北市仁愛路的住家,由李進枝、李阿淮和李阿青三兄弟成立台灣資生堂,從日本進口原料,並且聘請日本技師監製,成為二戰後海外市場的第一個正式據點,之後李進枝導入日本的連鎖店制度、在台設廠,初期營業項目以面霜及口紅為主,一開始從日本進口原料生產面霜和口紅。
1959 年產品開始走向多樣化,共有五階段保養品(洗面皂、柔軟化妝水、乳液、收斂化妝水、營養面霜)、棒狀眼影膏、棒狀鼻影膏、棒狀胭脂及髮霜等,後來推動不二價政策,專心經營顧客,提供免費美容講座等。
台灣1950彩妝潮流|總結
看了這麼多下來,1950年代的彩妝流行就是低調、低調、再低調,政策上嚴格抑制消費,社會又崇尚節儉風氣,物資缺乏,人民生活水準尚未提升,大多數民眾處於僅求溫飽的生活形態,對於化粧品只能視為奢侈品,美容保養就得低調不招搖,免得太奢侈惹人厭惡,保守是當時潮流。
1910年代彩妝潮流和彩妝演變,彩妝史的第一階段,大眾化妝的時代悄然來臨。
復古保養品帶大家一起進入時光隧道!吹一股懷舊風~推阿嬤時期的經典愛用
台灣彩妝演化史|1920年代的台灣女性好潮!西方潮時尚讓台女變潮女郎
台灣彩妝史|1930年代的女性走在潮流尖端,她們獨領風騷佔領大家的眼球
備受矚目的KATE『懷舊摩登眼影盒』,妝出低調復古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