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繽紛風味十足的調酒,你喜歡哪一杯呢?讓小編帶你一起探索調酒的世界【基酒篇】

1 (2)

文章重點

  • 調酒的發展
  • 調酒的必備知識
  • 調酒風味千變萬化、選出自己喜愛的風味吧!

不知道大家喜歡調酒嗎?去酒吧時都點些甚麼酒類呢?看美國影劇的時候,男女主角到了酒吧時,總是帥氣俐落地點「威士忌」或「白蘭地」,你知道那些是甚麼類型的調酒嗎?調酒師瀟灑地調酒的時候,你知道箇中奧妙之處嗎?

現在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探索調酒的世界吧!

調酒的發展

調酒
不知道大家都怎麼稱呼這類色彩繽紛的混合性酒精飲料呢?有人稱呼它為「調酒」,也有人叫它「雞尾酒(Cocktail)」。

調酒之祖──薩茲拉克(Sazerac)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azerac Rye(@sazeracrye)分享的貼文 張貼

調酒的起源來自美國,現在可以考證而知的最早調酒是以干邑白蘭地(Cognac)為基底的薩茲拉克,源自1830年代的紐奧良。

當時有位路易西安那法裔的藥劑師,將干邑白蘭地與自製苦精(Peychaud bitters)和通寧水(tonic water)調混出售,這就是調酒的起源。

早期的薩茲拉克以干邑白蘭地為基酒,現代的薩茲拉克卻是以裸麥威士忌為正牌基酒。

調酒?雞尾酒?

調酒

作為調合式酒精飲料,又為什麼會有「雞尾酒」這個美麗別名呢?

雖然「雞尾酒」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最被人所相信的說法之一是因為此類調酒顏色鮮艷、色彩豐富,像是公雞的尾巴羽毛一樣美艷奪目,才會有這樣的名稱。

調酒不僅和茶類或果汁飲料一樣,有棕色、黃橙色的色調,此外更有綠色、水藍色、粉紅色、紫色,甚至是像彩虹般分層的各式色彩。調酒的多樣色彩與酸甜口感,讓人有種浪漫的少女感,也常被說是適合女生的酒類飲料。

調酒的必備知識

調酒
看完了以上的調酒的基本介紹,小編現在要來介紹一些調酒的必備知識。像是調酒的種類有哪些、調酒的靈魂又是什麼?

調製雞尾酒時,通常會使用蒸餾過的烈酒作為基底,稱為基酒(Base),再加入其他口味或口感搭配混合手法,來完成一杯雞尾酒。

現在普遍被廣稱的「基酒」包括伏特加、威士忌、琴酒龍、龍舌蘭、白蘭地、蘭姆酒,這些都是調製雞尾酒的主流。

伏特加(Vodka)

調酒
伏特加是俄羅斯最具代表性的酒,對俄羅斯人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俄國,平均每人每年消費40瓶以上伏特加,平均酒精消費量比起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都高,不愧為戰鬥民族。

伏特加是以麥或馬鈴薯等穀物或根莖類為原料釀造,再經過多次蒸餾,最後再使用活性炭過濾,如此多的步驟下,將伏特加原料中的材料風味全數濾除,最後才能得到無色透明且無特別香氣的蒸餾酒。

依照廠牌和製造方法不同,伏特加的酒精濃度大約在40度到50度之間,但也有例外。世界上最高酒精濃度的伏特加為波蘭的spirytus rektyfikowany伏特加,經過70次的反覆蒸餾,酒精濃度高達96%,堪稱世界最強的烈酒,千萬不能純飲。

因為酒精濃度高,除了稀釋之外,常見的調酒手法為淋上方糖後點火燃燒,此時的酒香與焦糖香,是重度酒精愛好者的最愛。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dventure Turkey(@murat_devranoglu)分享的貼文 張貼

伏特加的的應用簡單便利,因為伏特加沒有強烈的「個性」,簡單地搭配氣泡水、柳橙汁、鮮奶油等,就會成為一杯一杯順口的簡單調酒,可說是家裡必備的酒類之一。

龍舌蘭酒(Tequila)

調酒
可能大家比較少聽過龍舌蘭酒,但是卻常在電影中看到這個酒名「Tequila」。龍舌蘭酒是墨西哥的代表酒,是墨西哥人重要的經濟和生活支柱。

為了龍舌蘭酒的品質,龍舌蘭酒的生產地受到嚴格的法規保護和限制,僅在墨西哥內幾個城市製造生產。

調酒
龍舌蘭酒是使用龍舌蘭草(Agave)製作而成,龍舌蘭草是當地特有的原生沙漠植物,球莖(Piña)內含有大量糖分,因此從印地安文明時,就知道使用龍舌蘭球莖來發酵釀酒。

當時的印地安文明僅能發酵龍舌蘭球莖,並沒有蒸餾技術,因此古代的發酵龍舌蘭酒(Mezcal)酒精濃度不高,僅有10%以下。西班牙人進入墨西哥地區後,才將蒸餾技術引進,將龍舌蘭酒改進,現在的龍舌蘭酒的酒精濃度能提升至40~60度。

因此龍舌蘭酒的製造產區與技術歷史悠久,於2006年時,還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調酒

龍舌蘭酒的個性強烈,並依照釀造年份的長短,還可再略分為五種等級。

其中最年輕的龍舌蘭酒的酸味較明顯,也略帶苦澀。陳年的龍舌蘭口感順口圓潤,有特殊木頭香氣。即使是純飲龍舌蘭酒時,也常搭配鹽和檸檬,減輕烈與嗆的口感。

但不管是將鹽放在小缽、杯沿或虎口,帥氣地在酒吧裡喝龍舌蘭酒往往是電影電視常見的橋段之一。

琴酒(Gin)

調酒
琴酒最早為荷蘭人發明的酒類,故除了使用英語的Gin之外,荷蘭語的Jenever也很常見。

琴酒是以穀物為原料,再經過發酵與蒸餾等流程製造的酒飲;不同的琴酒製造廠商或品牌會使用不同的藥材、植物與香料調味再蒸餾,因此琴酒的變化極大,不同的品牌和製造地等的風味差異甚廣,有各自的擁戴者。

常見的添加物像是杜松子(juniper berry)、桂皮、姜等,因此這種帶著藥草香的清冽無色透明的琴酒,在眾酒之中風格獨特,甚至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酒品。

早期的琴酒被作為藥物使用,據說可以幫助利尿,並作為退燒的藥水使用,甚至是幫助遠航船員預防瘧疾。

雖說琴酒的起源來自荷蘭,但真正將琴酒遠播聞名的卻是英國。

原本是荷蘭國王的奧蘭治親王(Willem III van Oranje)在1689年繼位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後,除了本身就喜愛琴酒之外,更因英荷聯合王國與法國之間的戰爭,使英國抵制來自法國的葡萄酒和白蘭地,並放寬法規開放英國國內生產烈酒的優惠,琴酒比起牛奶便宜的時代驅使之下,讓琴酒消費量大增、漸漸成為英國人日常烈酒。

因此,琴酒可略分為二大類:濃郁麥芽香的荷蘭型和較為嗆辣的英國型。

蘭姆酒(Rum)

調酒
在16世紀,盛產甘蔗的西印度群島島民為了提煉蔗糖會加熱甘蔗汁液來去除水分,最後的殘留焦糖液往往沒有太大用途,但後來新英格蘭的殖民入侵,發現可使用餘下的焦糖糖液釀酒,便成為了最早的蘭姆酒。

由於蘭姆酒原料低廉、製作快速,蒸餾後酒精濃度高且辛辣嗆喉,更有消毒的功效,受到船員與中低產階級喜愛。

現代的蘭姆酒不僅針對原料與釀造法改良許多,種類更多到難以細數,單就釀造方式以及蘭姆酒顏色,分略成三大類,口感也大相逕庭。

調酒

①白色蘭姆酒(Light Rum)

白蘭姆經過連續蒸餾,有些甚至會再經過活性碳過濾,酒色呈無色透明或略帶微黃,此種白色蘭姆酒的酒香較為清順。

②黑色蘭姆酒(Dark Rum)

黑蘭姆的酒色為混濁黑色,是將焦糖渣液發酵之後,再添加甘蔗渣或原釀酒液發酵之後,再轉移至橡木桶內,熟成3到30年不等。這種蘭姆酒風味複雜,口感強烈且醇厚。

③金色蘭姆酒(Gold Rum)

金蘭姆介於白黑蘭姆酒之間,生產方式也各有不同,不管是針對熟成方法、或者是原料比例改變等,能得到酒色和香氣口感居中的蘭姆酒,即為金色蘭姆酒。

威士忌(Whiskey/ Whisky)

調酒
「威士忌」是個定義不嚴謹的名詞,甚至連英語拼法都有兩大主流。

其中在蘇格蘭、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產的威士忌酒的拼法為Whisky,在美國、愛爾蘭和其他大多數國家產的威士忌酒卻稱為Whiskey
愛爾蘭是早期的威士忌生產大國,故現在使用Whiskey的國家較多。

但就廣義上來說,「威士忌」是一種用穀物做為原料的蒸餾酒類,並不一定使用小麥,甚至是否得經過橡木桶熟成或幾道過濾等的手續,也沒有明確的規範,因此威士忌的風味和種類繁多,各有喜好者追隨。

調酒

在這種背景之下,威士忌因為原料、製作地或釀造方法等可以再被嚴格細分種類,像是常聽到的「單一純麥威士忌」是來自同一個酒廠的純小麥威士忌、「蘇格蘭威士忌」是蘇格蘭地區生產的威士忌、「純波本威士忌」是51%以上的玉米原料,再經過美國白橡木桶裡陳年兩年以上。

因為釀造原料、控制溫度、蒸餾次數與陳年時間的範圍甚廣,各個威士忌的個性相差極大,是一種可以看出飲酒風格的酒品;不管是純飲或者是搭配調酒等,都各有風味。

白蘭地(Brandy)

調酒
白蘭地起源於16世紀的荷蘭,英語更是從荷蘭文Brandewijn而來。

當時法國的葡萄酒受到戰爭或貿易限制等,供應常被迫中斷,因此荷蘭人為了節省運輸空間與貿易費用,將囤貨的法國葡萄酒蒸餾濃縮後,再以水稀釋出售,但卻受到廣大迴響,這種金黃色、具有甜果香和木香的蒸餾葡萄酒後的飲品,即為白蘭地。

但白蘭地的定義,其實並不以葡萄為原料所限制,只要是果酒加以蒸餾製成的酒,都是白蘭地。

調酒

為了口感更醇厚,白蘭地原酒常被置於橡木桶內醞釀陳年,才會出廠販售。

其中常見的分級為VS(或是三星)為至少醞釀兩年的very superior等級、VSOP為至少陳釀四年以上的very superior old pale等級、X.O.等級自2018年4月1日起,將酒齡改為十年以上,才可稱為extra old。

但因白蘭地的定義與範圍極廣,各品牌也會獨自的分類系統,並不一定按照規範標示酒級,此外甚至還有陳年30年以上的Hors D’age等級,口感醇厚濃香,但在台灣較為少見。

調酒風味千變萬化、選出自己喜愛的風味吧!

看完以上調酒的發展與基酒介紹,不知道大家最喜歡哪一種基酒呢?

下一篇讓小編帶你看看這些基酒能有甚麼變化,甚至是飲用酒品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最後提醒大家,適量飲酒調適身心即可,切勿過量或暴飲,飲酒後切勿開車喔!

作者資訊
三三
出生於台灣高雄的獅子座。住日經驗超過五年的日本人妻,其中多數在關東地區。喜歡旅遊,也喜歡宅在家,常默默地潛伏觀察日本文化。現在台灣日本兩地育兒奮戰中。